「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主題 |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新療法 |
類 風 濕 性 關 節 炎 |
大林慈濟綜合醫院院長兼風濕科主任 慈濟大學內科教授 賴寧生醫師 |
●什麼是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引起的慢性關節炎。它主要會造成病人關節的疼痛、腫脹、發炎並進而使關節變型。除了侵犯關節之外,類風溼性關節炎也會造成其它身體器官的發炎,可以說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 ●什麼原因會引起類風溼性關節炎 雖然我們目前並不了解真正引起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原因,但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身體的不正常免疫反應或發炎反應都會造成關節的發炎和損傷。另外,也有研究顯示遺傳也可能是造成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流行病學情形如何 在台灣有將近十萬人口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其中有60%的患者是女性,主要的發病年齡在20~45歲間。 ●醫師如何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 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在剛開始的時候和許多疾病是很類似的,不論是在血液檢查或是X光片都可能是正常的,所以要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需要臨床的經驗和技巧。 ●醫師如何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
由於過去25年醫學的進步,目前醫學已可有效地減輕病人的症狀,並可使病人受損的關節,回復到近乎正常的活動範圍。然而,目前卻無任何醫學方法可以根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最好的治療需要全盤的整合,包括病人本身的教育,免疫風溼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以及骨科醫師間的通力合作。對於病情嚴重的病患,適時地由骨科醫師進行全關節置換術,可以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活動能力。 民間流行的傳統治療如推拿、按摩、拔罐等方法,操作者缺乏對疾病的認識及了解,反而時常加重病情、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使關節產生功能上不可恢復性的損害.之後即使再接受正規處理也無法完全恢復.正確的方法是在正規的免疫風溼科或復健科大夫的診察後由醫師本人或指定專業的復健師進行正確的復健治療. 至於成份不明的草藥或藥丸,時常被摻雜有過量類固醇成份,如果長期濫用,甚至危及生命.而且許多草藥的療效不確定、副作用不明,時有無法預期的不良反應發生.目前正規治療方面已有許多效果良好的藥物可供選用,根本毋需用自己寶貴的身體去和未知的風險冒險,千萬不要嘗試以免後悔末及.更不要去介紹他人服用或傳播偏方,真正的真心協助是儘快就醫,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和最小影響下控制病情. ●免疫風溼科醫師在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上所扮演的角色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免疫風溼科研究的焦點之一。對風溼免疫科醫師而言,除了正確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人以外,如何在使用所需的藥物及避免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之間,找尋一個平衡點,相當需要免疫風溼科醫師的專業經驗。 ●類風濕關節炎各個關節都得防範 分類別:部位:骨部 疾病:類風濕關節炎 內容: 類風濕關節炎—是因自體免疫系統不健全,而導致之多發性滑膜炎,發炎之滑膜,侵入關節及關節囊而破壞關節軟骨,造成關節囊腫脹,而出現韌帶鬆弛、關節不穩定等關節病變。 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開始時會多處關節疼痛,到晚期時則會出現關節變形及功能損失。因為是多發性的病變,全身所有關節都有可能會被侵犯,且發病的女性比男性多。 足部是我們人體關節骨骼中承受重量最重的部位,只要關節有病變或韌帶鬆弛,足部就很容易出現變形而導致行動不便。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其足部症狀有時會減緩,有時又會復發,久而久之,足部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嚴重度則取決於病人得活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時間的長短。 人體足部大約可分為1、前足,2、中足,3、後足。雖然類風性關節炎在關節的病理變化是一樣的,但對前足、中足及後足所顯現的症狀卻有不同: 前足之變化:由於滑膜組織在關節內外不斷增生,而使足部掌趾關節的關節囊及韌帶伸展後引起韌帶鬆弛,在承受人體體重及行走時足部不斷彎曲,會使不穩定的掌趾關節變形、半脫位或脫位,向腳背部半脫位之趾骨會使腳掌骨頭部向下垂,腳底脂肪前移,因而在掌骨頭下端產生嚴重的皮膚硬結。 中足之病變:在類風濕性病人身上影響並不嚴重。可能發生的病變為因慢性滑囊炎引起的中足關節疼痛,但常見之變化還是纖維化及關節僵宜。有些病患因中足關節被滑囊炎破壞,外加過重的體重,使中足弧弓消失而產生扁平足。如早期發現中足關節不穩定,則應以手術固定中足關節,以預防中足弧弓消失。 後足之變化:據估計約有89%的類風濕性病人會有前足病變,而後足的病變則發生在較後期。後足畸形由於距骨下關節附近的支撐組織,發炎的關節囊組織所破壞而導致。後足病變而產生的症狀有足後跟疼痛,足跟逐漸外翻,足跟疼痛是門診常見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使足部疼痛,逐漸變形及功能不佳。有89%該類病人有此毛病。 在足部因我們需求的是穩定而不痛,所以在治療時,與膝關節、髖關節的治療方式不一樣,治療法以關節固定術效果會比關節更換術治療更好,並使病患得到較高的滿意度。 惡性關節炎 惡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會造成關節變形使關節功能喪失形成殘廢,甚至會侵犯全身,所幸現有療法已能有效克服類風濕關節炎的困擾。在眾多的關節炎中,類風濕關節炎會持續性破壞關節,慢慢造成關節變形,使關節功能喪失形成殘廢,除此之外它會侵犯全身各處,無怪乎我們把類風濕關節炎稱為「惡性關節炎」一點也不為過。 ●誰容易罹患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很常見的關節炎疾病,其發生率約每百人中有一到三人會罹患此病,它會出現在各個年齡層上,但大體而言,多數發生三十至五十歲之間的人,而女性比男性高出三至五倍。此外遺傳基因也會使患病率上升。 ●類風濕關節炎的徵兆症狀? 美國風濕病醫學會訂出七個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標準:一、關節有晨間僵硬(時間持續超過一小時)。二、關節炎至少有三處(近端指關節、掌指關節、手腕、手肘、膝、足髁、足掌關節,左右各七處共十四處)。三、侵犯手部的關節炎(手腕、掌指或近端指關節)。四、對稱性關節炎(左右對稱)。五、有風濕性結節(堅硬但無痛的腫瘤分布很廣,在手肘處最常見)。六、類風濕性因子陽性反應。七、手部X光檢查異常。以上七點有符合超過四點,即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而類風濕關節炎也會伴隨發燒、肌肉痛、倦怠感、乾眼睛或乾嘴巴等症狀。少數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會有血管炎甚至侵犯心肺腎等重要器官。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最新進展: 過去十年來,類風濕關節炎在治療病因研究的改變和進步,我們不再視其為一種僅侷限於關節的慢性病變,反之,是一種富侵略性的全身疾病,會造成重大傷害甚而加速死亡。依據這點,我們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根本改變了過去的觀念和方法。 謂「傳統治療法」,就是循序而進的「金字塔」型治療方法。一般性治療包括第一線藥物的非類固醇發炎藥及休息、復健等。主要是取其藥效迅速、消炎止痛,症狀雖然立即減輕,卻終於無法遏止關節的腐蝕、破壞和變形。當效果不彰時,再逐級而上,選用第二線藥物大概包括金製劑,抗瘧藥物(奎寧類),青黴胺,和磺胺塞拉金,若乃力有未逮,再考慮更上層樓的細胞毒性藥物,這類藥物包括最常使用的胺甲基葉酸,烴基化製劑....等。而塔頂則為實驗性藥物,如環孢靈素等。這種金字塔式傳統治療的觀念是殺雞焉用牛刀,以安全為優先考量。但卻常有時不我予或空留遺憾的感覺,因為按部就班的結果,造成肆無忌憚地關節破壞變形,而終致殘廢。 目前治療的觀念即類風濕關節炎的破壞以初期為鉅,若循序而進,會錯失治療的黃金期(發病二年內),因此一旦確定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且症狀來勢洶洶,無特殊禁忌症時,即應儘速使用所謂改變疾病過程的抗風濕藥物。基本上這類藥物即包括上述的第二線和細胞毒性藥物。這些藥物除了單一使用之外,較新的觀念則是合併使用,無論是胺葉甲基酸合併金製劑,或磺胺塞拉金,或環孢靈素或磺胺塞拉金合併奎寧,或青黴胺皆可增加藥效,並減少副作用。類固醇這種藥效強的藥,很快就能彰顯出止痛消炎,但如果長期高劑量使用,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因此類固醇最好以少量的劑量,短時期使用。 總之,今日醫學對類風濕關節炎已經能有效地防止病情惡化。透過充分的休息,適度的運動,關節的保養,疼痛的減輕及藥物的治療,克服類風濕關節炎一點也不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