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的物理治療 ── 大林慈濟醫院物理治療師 黃華龍
什麼是物理治療? | |
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並治療病患的問題。在物理治療中,利用微波的特性,震盪人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提高深部組織的溫度,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患部的癒合速度,也有減輕疼痛的效果。 | |
¬ 休息 |
|
有許多種物理治療或許皆有助於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休息可以緩和症狀,且在整個的治療過程中,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過,如果僅有臥床休息,反而對身體有負面的效果。 | |
傳統上,如果你患的是急性類風濕性關節炎,你可能得接受握臥床休息的治療方式。臥床休息的最主要缺點,就是會造成肌肉的萎縮與面色蒼白,因而進一步地導致行動力喪失。 | |
¬ 冷療?熱療? |
|
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 | |
冷療的基本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壓抑神經的興奮及降低神經傳導速度。對於風濕關節炎而言,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 | |
與熱療不同的是,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有些病人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 | |
冷療的治療時間為五至二十分鐘。冷療初期會覺得冰冷,接著會感覺燒燒的,最後會有點酸痛、麻木。當皮膚變白發青時,應立即中止治療,以免凍傷。罹患周邊血管病變、雷諾氏症候群(手指遇冷會發白發紅)或是對於冷療過敏的人,都不適合做冷療。 | |
熱療-濕熱療、乾熱療、超音波、短波、微波、蠟療、紅外線及熱敷包 | |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 |
(1) | 減輕疼痛, |
(2) | 降低肌肉痙攣, |
(3) |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
(4) |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
(5) | 增進血液循環。 |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 |
熱敷用品不一定愈貴愈好,只要個人使用方便有效即可,在購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熱敷用品應事先了解使用與保存的方法。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使用時間 20 至 30 分鐘就夠了。不建議用熱毛巾作熱敷,因為熱毛巾保溫效果較差且容易燙傷。 | |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 |
¬ 運動治療 |
|
運動治療(Movement)--有伸展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耐力運動、呼吸運動、平衡及協調運動、功能性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姿勢矯正療法等。徒手治療(Manual):有關節鬆動術、按摩、筋膜鬆弛術、被動運動、其他特殊技巧。 | |
骨骼肌肉疾病的運動治療可: | |
(1) | 增進關節活動度的運動, |
(2) | 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力的運動, |
(3) | 提昇心肺耐力及全身體適能的運動。 |
增進關節活動度的運動: | |
(1) | 被動關節運動, |
(2) | 輔助性的主動運動, |
(3) | 主動運動。 |
肌肉訓練的運動: | |
(1) |
等長運動,此型肌力訓練方式最適合關節炎病人,除了非常急性、嚴重的關節炎之外,幾乎任何時期、任何病人皆可使用。 |
(2) |
等張運動,即是運動前後,肌肉的張力保持不變,但肌肉長度與關節位置卻隨時改變,一般使用啞鈴或沙包來訓練肌力即是等張運動。 |
(3) |
等速運動(即固定之角速度下運動),優點是在每個關節活動度均能使肌肉發揮最大的能力,故較常用於運動傷害後之復健。 |
至於提昇心肺功能的運動則要視患者不同之病情來選擇運動項目。 | |
¬ 運動的時機 |
|
– 一天中感覺最輕鬆、關節最不僵硬的時候 |
|
– 精神良好,不感到疲倦的時候 |
|
– 所服用的藥物作用最強的時候 |
|
急性期的運動治療 | |
¬ 主動性的等長運動 |
|
– 每天至少運動兩回,每回每塊肌肉運動3-10次,每次強力收縮6秒 |
|
– 關節位置: |
|
• 擺在其活動範圍之中點 • 使用略有彈性的皮帶或未充飽氣的球類 |
|
¬ 輔助性主動運動 |
|
– 在水中或健側溫和地輔助運動 – 被動性關節運動 – 溫和地施行 |
|
亞急性期的運動治療 |
|
¬ 原則: |
|
– | 增加急性期運動的運動強度及運動量 |
– | 適用於:沒有急性發炎的關節,沒有韌帶病變及X光的變化 |
– | 伸展運動:必要時,溫和地使用 |
慢性期的運動治療 | |
¬ 耐力訓練:游泳、水上活動 | |
¬ 應避免:阻力式的等張運動 |
|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至中間階段的病患來說,運動已被證實有助於減少關節的腫脹。有相當多的病患在做完物理治療後指出,疼痛的情形不但減少了,關節的功能也漸漸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