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頸部的構造 |
◎七節頸椎 |
頸部是由七個椎骨所組成,每個椎骨包含位於前方的椎體,及後方的椎孔,其椎孔形成脊髓通過的通道。而在每個椎體間是由特別的軟骨將椎體分開,稱為椎間盤;由這些椎骨脊椎間盤彼此連接排列形成頸椎。每個頸部關節四周,是由韌帶、肌肉、關節囊等軟組織所包圍。 |
較常見退化的椎骨出現在第5、第6及第7節;若第七節頸骨越突出者,其駝背的情況將更為明顯。 |
◎後凹的曲度 |
正常的頸部有一後凹的弧度。 |
◎椎間盤軟骨:緩衝外力 |
軟骨板為一透明無血管的軟骨組織,其主要作用為保護椎骨,以免在承受壓力時發生壓迫性椎骨萎縮。除了固定和分隔作用外,它還是椎體和椎間盤之間的液體和營養交換的場所。 |
脊椎骨的前半部稱為「椎體」,是支撐重量的主體,而兩椎體間有「椎間盤」,椎間盤是一種軟骨組織,本身具有彈性,可作為吸收來自上、下壓力的緩衝物,以保護我們的脊椎及神經在一定的受力範圍內不會受損。 |
◎肌肉韌帶 |
在脊椎骨結構間,還佈滿著相當複雜的肌肉、肌腱(連接肌肉到骨頭上的組織)、韌帶(連接骨頭間的組織)、和骨膜…等軟組織,而這些組成背部的結構,只要有任何一項不健全、有毛病,以致發生發炎反應,或是壓迫到周圍的神經,皆會產生疼痛或其他不適感。 |
◎脊髓與神經與血管 |
各種原因使頸部的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或壓迫,出現頸部不適,肩痛,上肢無力、麻木、疼痛,或者四肢無力,行走不穩,或者頭暈,心律不齊、血壓下降、胃腸脹氣,或者頭部轉動時眩暈加重、頭痛、突然跌倒等,都可能是頸椎病的一種表現,如果X光片發現頸椎有骨質增生等便可以診斷頸椎病。 |
椎間盤 |
人體脊柱的結構非常複雜,脊柱的椎骨共有32塊,而全身的椎間盤祇有23個。牠們均位於兩個椎體之間。椎間盤的總厚度為全脊柱總長的l/4-1/5。腰部的椎間盤最厚,約為9毫米。人們常說的椎間盤突出實際上指的是腰椎間盤突出,其實頸椎、胸椎之間均有椎間盤,也同樣可以突出,不過症狀以及治療方法不同而已。 |
肌肉組織 |
三種肌肉組織分別是平滑肌(smooth muscle)、骨骼肌(skeleton muscle)與心肌(cardiac muscle)。 |
平滑肌組織存在於中空的內部構造壁內,如血管、胃、腸及其他一些管道。平滑肌為非自主的,因為個體通常無法直接控制其收縮。 |
骨骼肌組織通常以肌腱附著在脊椎動物的骨骼上,並且負責自主的運動。 |
心肌組織是脊椎動物心臟的收縮組織,當一個細胞接收到了收縮的訊號時,它的鄰近細胞亦會因受到刺激而發生收縮,平滑肌亦通常如此。 |
頸部酸痛的原因 |
頸部肌肉韌帶是我們酸痛的來源,姿勢不正確及長時間肌肉韌帶力道不夠,使我們必須時常變換姿勢,當壓到神經,易造成不適感,而姿勢的不正確,更易造成骨刺的產生,而我們的肌肉組織亦經不起長時間的壓與磨。 |
◎退化性關節炎----老化-----骨刺 |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各部件的磨損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化現象,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是頸椎病發生發展的基礎。 |
骨刺其實是一種增生的贅骨,它比較容易出現在脊椎活動較大的地方, 如頸椎及腰椎處。此外,膝和腳底也有會出現骨刺。 |
骨刺是脊椎退化過程中所伴隨的一種現象。當人的年齡漸長,脊椎的構造也會跟著退化,首先是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了水分與彈性,脊椎的關節面,便會因承壓力而受損,而在這些關節的邊緣處會增生一些骨質,形成骨刺。 |
◎椎間盤軟骨突出 |
壓迫神經或脊髓硬膜--C6/7 C5/6 |
椎間盤是脊骨與脊骨之間的軟骨,它沒有血管供應,營養和廢物的輸送有賴脊骨運動時的壓縮活動供應。如果經常彎腰或突然彎腰的動作過急過劇烈,纖維環便會被拉鬆或拉裂形成缺口。 |
◎外力拉傷 |
來自於運動、工作或交通意外導致的突然轉動而扭頸骨、韌帶、肌肉和關節。 |
對於頸部關節而言,因突然的外力造成頸部韌帶及軟組織嚴重過度拉扯,例如車禍或激烈的接觸性運動;另一個更常造成軟組織嚴重過度拉扯的原因,是由於長時間姿勢不良所造成,兩者皆容易造成力學性疼痛。 |
◎姿勢不良 |
所謂不良姿勢,通常是指頸部前屈超過廿度,後仰超過五度,或者扭轉的姿勢。此外,手臂要維持抬舉的姿勢工作時,也會造成頸肩部的肌肉負荷。而處於不良的姿勢的時間越久,發生痠痛的比例也隨之增加。當我們長期處於固定姿勢時,肌肉一直處在緊繃狀態,會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讓肌肉容易疲勞,有微小損傷時,也不易復元。 |
例如由於工作關係,必須長期在書桌工作的人會因經常低頭而令頸部磨損。 |
◎頸部肌筋膜炎 |
情緒影響-身心過勞和精神緊張可使肌肉疲勞及疼痛。 |
睡覺時,頸部沒有適當的承托。 |
現代人活動量減少了,頸部不經常活動,因為間盤的軟骨組織本身不是靠血液直接供給的,而是通過壓力的變化來進行營養交換的。所以沒有活動的軟骨就會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就會造成退變、退化,甚至出現斷裂、脫出。 |
症狀 |
◎頸部酸痛---擴大到手臂與手指 ◎頸部肌肉拉緊 ◎頸部活動角度受限 ◎頸部活動時有聲響 ◎上肢會麻 ◎上肢無力感 ◎正常的頸椎前凸失去 ◎姿勢不良與頭部重心偏移 |
頸椎本身要支撐整個頭部的重量,角度越大時,負荷越大,使退化的現象提早出現。長久下來,慢性頸痛、韌帶拉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甚至退化性關節炎,都不請自來,嚴重者,還會有頸神經根壓迫的症狀出現。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工作者、使用螢幕者(包括電腦或其他監視器)、裁縫或成衣業、珠寶鐘錶業、繪圖工作者、顯微鏡使用者……等。 |
治療 |
◎藥物 |
藥物是以非類固醇性抗發炎藥為主,因同時有消炎與止痛的作用,可降低其發炎反應減少病人的疼痛。 |
◎物理治療 |
--減輕疼痛 --增加頸部關節活動角度 --改善姿勢 --肌肉鬆弛 --增加肌力 --減輕酸麻感 |
肩頸部位的疼痛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由於頸部的構造相當複雜,單純的疼痛的可能起因於許多不同的原因,處理的原則也可有所不同。 |
頸部僵硬:頸部肌肉及皮膚纖維化,宜經常做頸部柔軟運動。 |
每一個人都會老。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和心理都會有所變化和退化,但亦有許多病痛和身體的不適,不一定是因退化所引起,而是由於疾病所致,並需要及早治療。因此,長者及護老者都應認識老化過程,加以適應,及辨認不正常的症狀,以便及時作出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