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認識自己的脊椎
人體的腰椎位於身體的中段,一共有五個,每一個椎體基本上都由椎體、椎弓及從椎弓上發出的突起(包括上、下關節突、橫突和棘突等)組成。
從側面看,椎體略呈楔狀,左右的長度大於前後的長度,並從上到下逐漸增大。椎體與椎體之間由椎間盤相連。
正常情況下,腰椎為前凸曲度,頂端在第三、四腰椎體前面。這種前凸為人類所特有,是在幼兒站立後,才逐漸形成的。腰椎曲度在性別上有些差異,一般女性較男性為大。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椎自身穩定和平衡的表示。腰椎生理曲度發生變化時,可引起相關部位的慢性勞損性(過度疲勞)疼痛,有時非腰部疾病,也可造成腰椎生理曲度改變,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可造成腰椎生理前凸增加。 腰椎間盤與頸椎、胸椎的椎間盤一樣,位於二個椎體之間,是一個具有流體力學性能的結構。
•背部(脊柱)構造
–前部-椎體、椎間盤
•提供支撐、承重
•吸收衝擊力
•易彎曲活動
–前縱韌帶(ALL)、後縱韌帶(PLL)
• 加強環狀纖維前後側的強度
–後部-脊椎弓、橫突、棘突
•保護神經組織
•導引脊椎活動的方向
•非承重組織
椎間盤
•髓核–富含水分的膠狀物,水分多我們在活動時就很靈活
–10歲:有88%含水量
–70歲:60%含水量
•環狀纖維
–斜向交織的網狀纖維
–耐伸縮,但不耐扭轉
–限制髓核的流動
日常生活動作與椎間盤壓力
如何遠離腰酸背痛
俗語說: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之道
•經常運動,避免扭轉身體,或從事任何可能讓背痛加劇的動作。
•進行增強腹肌的運動。
•伸展與脊柱平行及側邊的肌肉。
•增強背肌的運動
一般建議運動每禮拜至少二至三次,每次大約20至30分鐘至流汗即可。
保持良好的姿勢(坐姿)
•使用有椅背的椅子,臀部往椅背貼,並在腰部加靠墊。讓腰部有支撐。
•將雙手放在桌上,腳則放在地面或支撐物上,可以分擔一部份身體的重量。 •偶爾起身,如:上廁所、倒水,讓緊張的肌肉得到舒緩。
保持良好的姿勢(站姿)
•正確的站姿:
–抬頭挺胸,縮下巴與小腹。
–避免彎腰駝背、小腹突出。
–需要時長時間站立,請在腳下放一個小矮凳,兩腳輪流踩在上面。
–盡量避免穿高跟鞋。
保持良好的姿勢(彎腰)
•正確的彎腰:
–不要彎下身體
–要彎曲髖關節、膝關節
–維持脊椎的挺立。
–彎腰撿東西時,先將一隻腳往前移,一隻手扶著桌面,再用另一隻手將物品拾起。
保持良好的姿勢(睡姿)
•正確的臥姿:床墊不要太軟,以免身體陷下去,使得脊椎弧度改變。
•平躺時放鬆身體,膝蓋微彎或在膝下墊個小枕頭。
•側臥時可以在兩膝之間夾一個小枕頭。 •最好不要趴著睡,以免增加腰椎的壓力。
量力而為作一些增強腹肌運動、伸展與脊柱平行肌肉、增加脊柱穩定的運動,減輕並預防腰酸背痛的發生。
背架和束腹的功用
•減少背部和腹部肌肉因持續收縮而產生過度的疲勞
•協助脊椎承受體重
•矯正不良姿勢 •限制脊椎過度或不當的活動
長期使用背架或束腹的缺點
•限制身體軀幹的活動
•背部和腹部的肌肉易發生失用性的萎縮
•背部組織的柔軟度變差
•心理上產生依賴
結論--預防勝於治療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自己活動及工作的姿勢,並且規律性的加強腰部的柔軟度,訓練腹肌、背肌與臀大肌的肌力,則必定可以遠離腰酸背痛,擁有健康的『寶背』把脊椎的活動機制帶回正常的狀態,並去除脊椎神經因受壓而受到的剌激及訊號受干擾的情況,從而令個人身心健康得到平衡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