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 防急性痛風       (錄自20060912  蘋果日報)

第一次痛風發作的年齡已經下降到30多歲。

天氣漸漸轉涼,中華民國痛風之友協會首席顧問醫師陳峙仰提醒,氣溫下降是急性痛風的好發時節,尤其是有腹部肥胖的中廣形身材或有痛風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身體早晚的保暖工作,因為當天氣變冷,尿酸濃度增高而容易在腳踝、腳大拇趾關節、膝蓋、腳後根等關節部位沈澱結晶,造成關節部位出現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而導致急性痛風產生。

 

溫度低時最好發

陳峙仰醫師表示,根據美國紐澤西一家醫學大學的研究顯示,一年當中如「冬春交替」、「夏秋交替」與「冬天」等氣溫轉變與溫度低的時節,也是急性痛風好發時間。陳峙仰表示,痛風病患中有95%為男性,女性在更年期前會受到荷爾蒙保護,但更年期後荷爾蒙分泌減少,使女性痛風患者有85%是更年期後才出現痛風。

 

避免腹部肥胖

根據陳峙仰醫師所做的統計顯示,國人第一次有痛風的年齡,從民國81年前的50多歲,到民國81年後則快速下降到30歲多歲,其中除了家族遺傳外,更因現代人常吃高熱量食物,導致產生腹部肥胖的「中廣形身材」易合併有高尿酸血症。因此要避免急性痛風產生,除了在氣溫轉變時要注意多穿衣服、早上起床後穿厚襪子保暖外,更要加強運動以避免肥胖。不過陳峙仰醫師表示,痛風病人要快速瘦下來並不容易,尤其是年紀大的人更難,因此急性痛風者會以秋水仙或消炎止痛藥來止痛,而慢性患者每年發作超過4次以上或血中尿酸值大於9mg/dl的病人,會以幫助尿酸排出或降低尿酸濃度的藥物為主。

 


醫師的叮嚀:

痛風是尿酸結晶沈澱在關節所造成的急性關節炎,家族病史,高普林飲食,酒精飲品,及過度運動,都是造成發病常見的原因,病患除控制飲食外,若是血中尿酸值高於9mg/dl,則須藥物降低尿酸,以防形成痛風石。